董氏後裔為先儒敬獻花籃。 劉雲松 攝董氏後裔為先祖上香。 劉雲松 攝與會學者參觀董子祠董子畫像。 劉雲松 攝
  中新網衡水4月9日電(崔志平 劉雲松)“在過去很多人都把董子放在賢人上面,但我認為董仲舒也是個大聖人,他對中國的影響超過四配、超過十二哲,所以我把他定位為大思想家大聖人。”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教授、中國·廣川董子文化協會理事長、研究會會長周桂鈿9日如是說。
  當日,全國·廣川董子文化研討會在河北省景縣舉辦,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與會交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據周桂鈿介紹,從歷史看,盛世分為治、富、教三個階段,而正是因為在教的階段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使儒學成為官方哲學,才出現後期所謂的大漢盛世。中國解放後到現在,基本上也是要經歷這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毛澤東時代突出政治、政治掛帥,第二階段鄧小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使中國人民富起來;現在第三階段就是要註重發展文化。習近平對中華文化非常重視,前段時間他到曲阜,先到的孔子廟,他說,“我這次不是路過,是專門來的”,半天時間內他重覆說了四次,“我這次來的目的就是弘揚中華文化、復興中華文化”。
  中國《儒林外史》學會會長、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李漢秋表示,“近百年來我們對傳統文化多為批判,致使傳統文化走過了一個十分曲折的道路,直到黨的十六大提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一里程碑的戰略部署之後,我們的學者才開始看到希望。”
  李漢秋介紹,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講到,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教授任寶菊在會上提出了自己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擔憂:在韓國首爾有四座城門,東城門叫興仁門,西門叫敦義門、北門叫弘智門、南門叫崇禮門、中間鐘樓掛著一塊叫普信閣的匾,“仁義禮智信”在這個城市有了完全的體現。“近年來,端午節被韓國註冊了,東北的‘熱炕’也被他拿去了,如果現在我們景縣把董子文化的研究做強做大,我想起碼‘仁義禮智信’他們是拿不去了,這是我們研究會最起碼應該達到的目的。”
  當天下午,與會學者還參觀了董子祠、董子文化園,並通過祭祀儀式表達自己對董子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尊崇。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漢族,漢廣川郡(今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古莊)人,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為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一時的貢獻。(完)  (原標題:董子文化研討會在河北景縣舉辦 專家尊董為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56orcqx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